北京化工大学吕超研究团队在《Angew. Chem. Int. Ed. 》顶级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
近期,北京化工大学吕超研究团队在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》顶级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,提出了一种基于d带中心调节丙酮催化发光(CTL)探针技术,用于单原子催化剂(SACs)配位数(CN)的快速筛查,为催化剂的快速表征提供了新的可能。
一、背景介绍
单原子催化剂(SACs)在催化领域因其优异的性能和高效的反应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。SACs的催化性能与其局部配位环境密切相关,特别是配位数(CN)对催化反应的影响。传统的X射线吸收光谱(XAS)是表征配位数的金标准,但其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数据分析使得该技术的普及受到限制。因此,开发一种高效、低成本的替代技术对于催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二、仪器设备
1. 超微弱发光测量仪(BPCL): 用于记录丙酮催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发光信号,从而评估配位数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。
2.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(HRTEM): 用于观察Pt-SACs在不同处理温度下的表面形貌,确认Pt单原子的分散状态。
3. 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(HAADF-STEM): 结合能谱分析(EDS)用于精确表征Pt-SACs的分布和元素组成。
4.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: 分析Pt-SACs的电子结构,揭示其表面氧化态变化。
5. X射线吸收光谱(XAS)与傅里叶变换EXAFS(FT-EXAFS): 用于探测Pt-SACs的配位数与局部结构变化。
三、主要研究内容
研究团队通过调控Pt-SACs的配位数,开发了基于丙酮催化发光快速筛查SACs配位数(CN)的新方法。实验发现,随着Pt-SACs配位数的增加,催化发光信号显著增强,这一现象与Pt原子d带中心位置的下移密切相关。具体来说,Pt-SACs的配位数增加导致Pt-O键的配位数增加,从而使得Pt的d带中心向下移动,进一步提高了丙酮分子的吸附能力,促进了后续的催化反应。表征结果(图1)显示了Pt-SACs的均匀分散情况,表明Pt单原子分散在SiC基底上。在Pt1/SiC-180样品中,Pt的分散状态没有出现纳米颗粒,而是单原子的状态,这为该研究的催化发光信号增强提供了实验基础。
图1. Pt1/SiC-180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(HRTEM)图像(a,b)。Pt1/SiC-180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(HAADF-STEM)图像(c,d)。Pt/SiC-240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(HRTEM)图像(e,f)。Pt1/SiC-180的能谱(EDS)图,分别为氧(g)、铂(h)、硅(i)和碳(j)。
通过测量不同温度处理的Pt-SACs样品的催化发光强度,研究发现,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,Pt-SACs的配位数逐渐增大,丙酮、乙醇和乙腈的催化发光信号也随之增强(图2a-c)。这种增强的发光信号与Pt原子的d带中心位置的下移密切相关,这一现象揭示了配位数对催化性能的直接影响。图3(d)展示了丙酮催化发光信号与Pt-SACs配位数之间的线性关系,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快速、准确地反映出Pt-SACs的配位环境。实验表明,丙酮作为催化发光探针分子,能够与Pt原子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,从而产生明显的发光信号,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催化发光在表征SACs配位数中的可行性。
图2. (a)丙酮在不同Pt催化剂上的催化发光(CTL)信号。(b)乙醇在不同催化剂上的CTL强度,(c)乙腈在不同催化剂上的CTL强度。CTL实验设置如下:陶瓷棒电压:100 V,气化室加热温度:50°C,气流速率:400 mL/min,采集间隔:1秒。(d)丙酮CTL的对数值与Pt-O配位数(CN)之间的关系图。
研究团队还通过对Fe-SACs的测试,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普适性。通过对Fe1/NC样品的催化发光测试,发现Fe-SACs的催化发光信号同样与其配位数成正比。这些结果表明,丙酮催化发光不仅适用于Pt-SACs,也适用于其他金属单原子催化剂(如Fe-SACs),显示了这一方法的广泛应用潜力。
四、结论
这项研究为单原子催化剂配位数的快速筛选提供了一种新颖的、简便的新技术,突破了传统X射线吸收光谱的技术瓶颈。过该技术,可以快速评估不同SACs的配位环境,为催化剂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持。未来,这一方法有望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的表征和优化,尤其是在催化反应和传感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。
因学识有限,难免有所疏漏和谬误,恳请批评指正
原文出处: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nie.202401214
免责声明
1.本文所有内容仅供行业学习交流,不构成任何建议,无商业用途。
2.我们尊重原创和版权,如有疏忽误引用您的版权内容,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在第壹时间侵删处理!